top of page

针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思路方法

Image by Katherine Hanlon

Oct. 27. 2022 | HE Shuhuai, HE Jun, HE Bin | Singularity Academy Frontier Review | ISSN:2813-3641 | #20221027

Citation: He, S. He, J. He, B. (2022). The Idea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Tension Headache. Singularity Academy Frontier Review (ISSN 2813-3641) # 20221027

Download paper (下载文章)

 

 

紧张性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,任何年龄均可发病,女性多以男性。

 

本病的诊断要点:多数为慢性发作,起病缓慢;其发作与精神紧张、激动、失眠、焦虑等因素有关;头痛的部位多位于颞部、额部、顶部和枕部;头痛的性质为钝痛、胀痛,持续性疼痛,常伴有压迫感、沉重感、紧箍感、麻木感;在头项部可触及压痛点,头项部和肩背部肌肉僵硬。

 

紧张性头痛属于慢性头痛,其发作多以内因为主,即与内脏功能失调有关;头又位于人体的最上部,最易感受外邪,所以在治疗时我通常以内脏辩证论治为主,经络辨证驱邪通经为辅的方法。

 

第一种调肝法,第二法化痰法,第三法补虚法。

 

头为诸阳之会,手三阳经上达头部,足三阳经起于头部,手足三阳经筋均上达头部,通常认为紧张性头痛与肌肉紧张有密切关系,所以又称为肌肉紧张性头痛。此外,手足三阴经分别通过其经别和其相表里的阳经上达头部,头部的经脉除了与三阳经及其经筋有关外,与内脏尤其是心脾肝肾有密切的关系。

 

紧张性头痛属于慢性头痛,其发作多以内因为主,即与内脏功能失调有关;头又位于人体的最上部,最易感受外邪,所以在治疗时我通常以内脏辩证论治为主,经络辨证驱邪通经为辅的方法。针灸治疗有三种方法。本篇介绍两种方法。

第一法:调肝法:

紧张性头痛常由于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而发作,肝气郁结则肝失于疏泄,气机阻滞,气血运行不畅,症见头痛而胀,精神忧郁,胁肋胀痛,胸闷喜叹息,不思饮食,脉弦;肝阳上亢则见头痛眩晕,心烦急躁,耳红面赤,失眠多梦,耳聋耳鸣,脉弦而有力。

 

主穴:百会、风池、太阳、内关、合谷、太冲。

配穴:肝阳上亢者去内关加曲池、大陵、三阴交;头痛位于前额者属于阳明,加神庭、阳白、陷谷;头痛位于颞侧者属于少阳,加率谷、外关、足临泣;头痛位于枕部者属于太阳,加玉枕、后溪、申脉。

 

刺灸法:通常采用平补平泻法,肝阳上亢者采用捻转泻法,三阴交用补法。针刺风池用25x40mm长的毫针,针尖向对侧眼球,刺入28mm左右,使針感向头部传到。头痛剧烈者可在太阳穴点刺出血。

 

解析:百会、太阳、风池是治疗头痛的主要穴位,属于局部取穴范畴,三个穴位分布在头顶部、额颞部和后枕项部,可以治疗全头疼痛。对于肝郁、肝阳、肝风引起的头痛眩晕我习惯用四关穴,即太冲配合谷,具有行气通经,活血通络,疏肝理气,平肝潜阳的作用,是治疗肝气郁结、肝阳上亢、瘀血阻滞头痛的主要配穴。太冲配内关属于同名经配穴,可增强太冲疏肝解郁、通经活络的功效。大陵治疗头痛在年轻时用之甚少,后看到《千金方》“头维、大陵主头痛如破,目痛如脱。”的记载,之后常用于紧张性头痛、偏头痛的治疗确有良好效果。深究其理,因大陵属于手厥阴经原穴,与足厥阴经原穴太冲配合,原原相配,可加强疏肝、平肝的作用;大陵配五行属于土,补之可补土生金,可抑制肝木,泻之可宁心泻肝;大陵位于手腕部,按照全息论属于头部,所以可治疗头痛之苦。

 

病案举例

意大利人,女,28岁,2005年3月就诊。

主诉:头痛3年。

病史:3年前由于工作过度紧张,开始出现头痛心烦、失眠,休息或旅游时好转。头痛通常起于后头部、项部,之后波及头顶部和前额,呈持续性,有拘紧感,伴有项背部拘紧,饮食乏味,二便正常,月经尚可。开始仅在工作劳累时发作,服用止痛药或镇静药或肌肉松弛药可以缓解。大约1年前开始头痛发作频繁,几乎天天发作,药物已不能控制。

 

检查:项部及肩背部肌肉僵硬、压痛,玉枕穴处压痛。诊脉弦细,舌尖略红。

 

诊断:紧张性头痛,劳心过度,耗伤气血,导致经筋失养而拘挛,发为头痛,病位于太阳经和督脉。

 

治疗:

主穴:百会、天柱、玉枕、后溪、申脉、内关、三阴交。

刺法:百会针尖向后平刺,玉枕平刺泻法,天柱龙虎交战手法,后溪、申脉针刺泻法,内关平补平泻法,三阴交补法。

 

治疗经过:用上述穴位经2次治疗后项背痛消失,头痛明显好转,经6次治疗诸证消失,随访半年未见复发。

 

第二法:化痰法:

痰湿阻滞头部脉络,或者痰湿蕴结中焦,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,浊邪蕴结脑络,可见头痛时常发作,头部沉重,头脑模糊不清,胸闷脘痞,肢体倦怠,舌苔白腻,脉软而涩。

主穴:百会、头维、风池、中脘、合谷、丰隆、解溪。

 

刺法:百会、风池的刺法已如前述,头维的刺法根据头痛的部位来确定,一般针刺的方向是朝向病所,可向后平刺,也可向颔厌平刺,捻转手法。中脘穴用直刺20mm左右,轻轻捻转,小角度高频率,如有針感上下传导,头脑即可清爽。合谷、丰隆小幅捻转手法。解溪捻转手法1分钟左右,即可获效。

 

解析:头维是治疗阳明头痛的重要穴位,尤其头痛位于额颞部者。中脘是我常用的穴位,可用于多种头痛的治疗,颇有效验。中脘位居中焦,是胃的募穴,腑之会穴,是调理脾胃和脏腑的重要穴位。补之可补益气血生化之源,泻之可涤除痰浊之瘀塞,斡旋气机升降,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,头痛头晕可解。

 

丰隆是治痰要穴,正如《玉龙歌》说:“痰多宜向丰隆寻”,而且也可用于头痛的治疗,《百症赋》在总结了明代之前的经验中写到“强间丰隆之际,头痛难禁”。丰隆配合谷可增强行气化痰的作用,并使这种作用上达头部。对于头痛且伴有沉重时,我常用解溪,采用捻转手法,头部不适感即可消失。解溪配五行属于火,火能胜湿;火可生土,土能健脾利湿,所以解溪可治疗湿浊性头痛,同时解溪也是治疗眉棱骨疼痛的重要穴位。解溪与合谷配合属于同名经配穴,可大大增加治疗效果。

 

病案举例

意大利人,女,55岁,2013年7就诊。

主诉:患头痛多年。

病史:病痛起于幼年,始于月经来潮前一、二天,发则头痛难忍,伴有恶心,手足厥冷,经血来潮后头痛缓解,经多年治疗始终未愈,痛重时服用止痛药缓解疼痛,大约已有20多年未在治疗。10年前闭经,近5以来年又有头痛发作,开始服止痛药尚可缓解,现在止痛药已无效。

目前头痛几乎天天发作,或左或右,隐隐而作,头脑昏沉不清,食欲不佳,无恶心,经常腹胀,胸胁发胀,大便溏软,夜寐尚可,但需服用镇静药。

 

检查:颈项部肌肉僵硬,左胁肋部压痛(无心脏病),脉弦,舌苔厚腻。

辩证:,湿浊内蕴,清气不升,浊气不降,发为头痛。

治疗:百会、风池、太阳、合谷、中脘、丰隆、太冲、足窍阴。百会、风池、太阳、太冲捻转平补平泻法,合谷、丰隆捻转泻法,中脘先泻后补法,足窍阴艾炷灸7壮。

 

上述方法每周治疗2次,经4次治疗后头痛未在发作,但腹胀便溏虽减症存,于是增隐白艾炷灸7壮,又经3次治疗诸证消除。

 

第三法-补虚法:

补虚法:紧张性头痛多数为慢性发作,起病缓慢,其发作多与精神紧张、激动、失眠、焦虑等因素有关。其病机多见于肝气郁结,日久不愈,耗伤气血,肝的疏泄乏力。疏泄乏力在中则脾失运化,气血生化乏源;在上气血不足脑络失养,致“不荣则痛;在下肾元失于后天滋养,则肾精亏虚,髓海空虚,头脑作痛;在外经筋失养而见项背拘紧,治疗宜调理五脏,补益气血,濡养筋络。

 

主症:头痛隐隐,头脑空虚,时发时止,遇劳加重,疲乏无力,项背拘紧,纳少腹胀,心悸失眠,记忆减退,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脉见细弱。

主穴:百会、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、三阴交。

刺法:浅刺补法。

 

解析: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在背部的穴位。背俞穴分布在背腰部的足太阳经上,背部属于阳,故背俞穴善于治疗属于阴性的病证,善于治疗脏虚证。《难经·六十七难》中作了合理的解释:“五脏募皆在阴,而俞皆在阳者,何为也?然阴病行阳,阳病行阴。故令募在阴,俞在阳。”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进一步说明了背俞穴治疗脏腑病的道理:“善用针者,从阴引阳,从阳引阴”,“阳病治阴,阴病治阳”。另外《灵枢·卫气》标本论中更明确了五脏的“本”位于肢端,“表”位于背俞穴。所以背俞穴主要用于脏病尤其是脏虚证的治疗。背俞穴隶属于足太阳经,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、督脉、阳蹻脉相联系。足少阴肾经“属肾络膀胱”,阳跷脉起于足太阳经的申脉穴。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“从巔入络脑”,其经别入于心“当心入散”;足少阴经贯脊属肾络膀胱,“络心,注胸中”,主骨生髓养心脑;督脉“交巅上,入络脑”;阴阳蹻脉“入脑而别”。所以背俞穴可通过足太阳经及其相交会的经脉与心脑相联系,可以治疗头脑的的病症。

五脏气虚或阳虚引起的病症,用背俞穴治疗,每每获的良好的效果。对于虚弱性头痛的治疗我多用背俞穴,效果良好,收益颇多。记得有一个年逾70多岁的患者,患头痛有50 多年,经过多种方法治疗,屡屡乏效。头痛几乎天天发作,位于前额部,或头顶部,或后枕部,呈隐痛性质,自觉头脑空虚,记忆力减退。采用背俞穴治疗6次后,获得显著效果,10次后头痛未再发作。

 

病案举例

意大利人女 43岁意大利人2006年9月就诊

主诉:头部疼痛六年。

现病史:六年前开始出现头部疼痛,久痛不止,有拘紧感,压迫感。担心头内有肿瘤,到医院多次检查包括核磁共振,无异常发现,诊断为“紧张性头痛”,予以镇静和止痛类药物治疗,服药5年,病症无改善。刻下头部疼痛,隐痛性质,项部拘紧,几乎天天发作,精神紧张时或工作繁忙时加重,兼心悸不安,失眠梦多,饮食乏味,疲乏无力。

 

诊脉弦细,舌质胖淡。

 

诊断:气血亏损,转输乏力,心脑脉络失养。

 

治疗:百会、脑空、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腎俞、阳池、三阴交。针刺浅刺补法。

治疗5次后,头痛明显好转,但仍觉项背拘紧,失眠多梦,触诊天柱处僵硬,于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刺天柱、后溪、申脉,平补平泻法。又治疗5次后,头痛和项背拘紧逐渐好转,但仍有失眠多梦,原方去后溪、申脉,加照海针刺补法。前后共治疗15次,诸证消失。两年后因肩周病来诊,愉快地告诉我们头痛未在复发。

bottom of page